×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公交排队的经济学研究及机制设计

1 出现公交排队现象的原因

1.1 必要性

(1)公交排队的出现是个人利益与供需矛盾之间博弈的结果。一般而言,在公交站台上等车的人数在不同的地段和不同的时间段都有所不同,即具有一定的空间性和时间性。对于客流量较大的某些公交车线路来说,发生排队的现象非常普遍。从时间的角度来看,尤其是在高峰期、周末或者是节假日,人们的出行需求也会更大。在客流量峰值的时间段内,公交车所承载的运输压力也就越大,然而一条线路上所运营的公交却是有限的,极其容易出现供给缺口,因此无法使需求得到满足,导致等待的人越来越多。究其本质而言,公车资源的稀缺属性是导致排队问题出现的原因。从空间层次来看,不同站台的客流量是不同的,在始发站、换乘站会有较多的人在排队,这种现象通常会出现在跨市、跨区的公交车,或者是交通枢纽站。由于公车通常在始发站拥有最多的可用座位,因此大部分人都会尽可能选择在始发站乘车。

(2)沉没成本。在公交排队这一问题中,可以引入沉没成本的概念进行思考。一般而言,有的乘客在经历长时间的等待时后容易产生不耐烦的情绪,然而在想到自己所付出的时间和经历成本,他们通常会继续等候。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理解,非理性的沉没成本是应该被忽略的。然而,要想忽视自己在前期所付出的沉没成本,在心理方面是很困难的事情。因此,在高峰期肯定有许多人在等待公交。

1.2 可能性

排队是由于资源供需失衡所导致的结果。要使资源配置的结果最优,应当利用资金及其他配套设施进行跟进,但这个过程必须是循序渐进的。当不能立刻解决供需问题的时候,排队可作为“帕累托改进”式的方法,它是以时间支付价格。体现了公平的理念。此外,它还规范了个体的行为,能够发挥明显的正外部作用,也充分表现出了在资源配置中极其重要的效率原则。

2 在公交排队过程中存在的低效行为

乘客在站台等车时,倘若出现插队和拥挤现象则会对公交排队的效率造成影响,具体而言:

2.1 插队行为

(1)产生插队的原因。所谓的插队就是“理性选择”与“人质困境碰撞的结果。这点同拥挤行为类似,因为所有个体在做选择的时候都会倾向于能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选项,因此插队是个理性化的选择。而插队可以使个体所付出的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都明显降低。但这与拥挤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准确的说拥挤并不冲撞规则,但是插队却是违反道德和规则,属于个体行为。

插队现象发生时大部分会遭遇人质困境,即当一些人在面对自己的利益受损的威胁时,很难第一时间“采取行动”,因为采取行动很有可能付出更高的成本,这种就是人质困境。由于插队的人属于少数,因此即便插队行为是基于自己的利益做出的选择,但大部分人会选择采取忽视、容忍的态度。这就是受“人质困境”作用的结果。倘若所有人能够联合在一起,来阻止插队行为,就能够破解人质困境。然而实际情况却是,通常情况下大部分人都想尽可能减少冲突,以避麻烦,但是这样一来就使得插队行为得到了纵容。

(2)插队的弊端。从个人的角度来说,虽然插队能够最大化效率,但是也需要面对道德指责和惩罚的风险。从社会的层面来看,插队会导致排队系统秩序混乱,还会阻碍资源的充分应用,会对社会运转效率造成负作用,对外部产生负效应。

2.2 拥挤行为

(1)拥挤行为的产生原因。在高峰期,座位数量远远不能满足乘车需求的乘客,而通过拥挤则使个体有更大的机会获得更好的座位,以避免需要在乘车过程中站立。拥挤行为是个体将自身利益最大化所做出的行为。

(2)拥挤行为中存在的博弈。排队等车本质上就是一种博弈。是否拥挤则就是一种博弈:本人和其他人就是参与博弈的双方,对于所有正在等候的人来说,可以选择“挤”,也可以选择“不挤”,对应选择的结果受其他人的选择所影响。为了使博弈的过程较为简化,可将两乘客间的博弈作为案例,假设A和B两个乘客同时在同一位置排队,但是由于个体拥有信息的差异,个体是无法事先知晓他人是否会采用拥挤的方法达到上车目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挤”本质上是一种抢先占优的策略。这种类似的场景可以看作是 “囚徒困境”,由于等车的乘客间并不相识,再次遇见的概率也比较小,所以这种博弈场景并不会多次重复出现。因此,在约束条件较为宽松或者是没有约束条件的情形下,“挤”能够将个体的利益最大化,这也是现在拥挤现象比较常见的原因。但是从实际来看,拥挤即是负和博弈也是零和博弈。倘若大家都选择去挤,这也不会是最优选择。

上一篇:地下水资源特性及其合理开发利用问题探析
下一篇:没有了

Top